当前制造业如何提升质量?就看这十个新趋势了 2019-11-12 行业新闻 在发达国家“再工业化”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利用成本优势进入产业链分工的“三明治”处境下,中国制造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招。而在这之中,争当“领头羊”的佛山正加快着自己的步伐。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联合佛山市工商联、南方日报等从佛山出发,奔赴北京、深圳、青岛、长沙等国内城市及德国、荷兰、丹麦等全球质造强国深入调研,综合前期国内外调研成果形成《2019年佛山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跨省跨国对标调研报告》。以下是报告的节选内容。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、竞争越趋激烈的背景下,围绕质量升级、组织变革、创新跃迁等开展的“品质革命”,不仅是国内外企业的共同选择,更是区域和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,并展现出十个新趋势。 (一)质量竞争 成为中国制造业竞争的新维度 在成本高企、消费升级的背景下,提升质量、创造品质优势,即“把东西造得更好一点”,正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方向。 调研组发现,高品质成为企业获取头部客户的有力筹码。位于长沙的湖南星邦重工有限公司,主动地创造了一个可靠的供应链生态:建立供应商门诊机制,每月统计、分析产品和配套体系问题,引入质量工程师追踪问题,再和供应商共同讨论解决方案;企业专门从国外引入一位全球供应链专家,对接国际一流的标准,做好质量管控工作。这些举措保障的高品质产品,推动星邦打破欧美企业的行业垄断。 还有一些企业将优质产品作为提高企业效益的主要突破口。青岛双星集团投资建设工业4.0智能工厂,智能化改造让双星工人的劳动强度与过去相比降低了60%,产品不良降低了80%以上,利润翻番。 (二)“想到了造” 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的新追求 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制造业历经变迁,已跨越初级阶段,从“看到了能造好”向“造比看到的还好”迈进。同时,“想到了造”,即造出此前不存在的东西,实现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也开始萌芽。 位于深圳龙岗的柔宇科技在全球第一个发布了业界最薄、厚度仅0.01毫米的柔性显示屏。这一技术起初来自其创始人刘自鸿的毕业论文。柔宇从基础的原理开始,从物理、化学、工艺、材料一步步摸索,做出最后的终端产品。 此后,柔宇又率先发布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柔派,建立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产线,为手机、电视等产品的形态、性能带来革命性改变。 (三)“80后”“90后” 成为制造业“品质革命”的生力军 “人”是品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。调研组发现,“80后”“90后”年轻人已经开始在制造业中挑起大梁,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。 第二代企业家在与第一代交接中强化品质传承与创新。2015年底,万和创始人卢础其退居二线,二代卢宇聪正式接任公司总裁。卢宇聪传承了父辈对品质的要求,要求万和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,同时要求重链接新技术。 “80后”“90后”中高级管理人员成为企业质量管控的中坚力量。华兴玻璃的“80后”质量总监曾雪琴从质检岗位普通一员做起,她的机台连续3年实现客户零投诉与零退货。随后,曾雪琴升任华兴玻璃首任质量总监,推动公司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。 职业培训与激励机制的强化,催生了一批高素质一线技术工人,以“80后”“90后”居多。如长沙医药装备企业楚天科技实行“向工匠倾斜”的股权激励,435名股权激励对象中,一线岗位员工占比超六成,技术工人占31%。 (四)“耐用又耐看” 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命题 产品的快速迭代客观上带来了资源浪费、财务投入增加、利润管理压力等问题。如何打造“耐用又耐看”的产品,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命题。这也倒逼企业必须真正推动品质革命,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胜。 “耐用又耐看”的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影响,更符合绿色发展理念。佛山家具企业联邦家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了一款名为“联邦椅”的实木沙发,当年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消费热潮。产品持续畅销了20多年,创造了一个单品销量过亿的记录。“联邦椅”的畅销得益于其创新的设计——融入了中国明代款式家具设计,同时结合了现代人体工学,其曲线与人体坐姿十分吻合。 (五)组织变革 成为企业开展“品质革命”的重要保障 调研组发现,为了充分发挥“人”在推动“品质革命”中的核心作用,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增加组织内部的弹性,通过组织变革激活员工的活力,保障品质管理和企业运营发展的质量与效益。 传统制造型企业积极探索组织再造。青岛海尔从2005年起在内部推行“人单合一”的管理变革,调整了1万多名中层干部,组建若干的“小微”“链群”等单元,推动其以相互“抢单”竞争,并引入“生态圈”“生态收入”和“生态品牌”的概念,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表的“共赢增值表”来计算效益,通过激发员工的创造性,实现员工价值与用户价值、企业价值的相统一。 互联网企业则以“投资+孵化”打造产品生态链。从2014年起,小米从手机切入,逐步延伸到智能硬件、智能家居等领域。为了提高效率,小米投资了150多家硬件公司,孵化出近300个品类,最终仅用了9年时间,就实现从0元到1749亿元的规模扩张。 (六)引入强制力 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品质的新方法 如何在兼顾组织“弹性”之时提升组织“刚性”,如何引入提升品质要求、技术保密性等方面的强制力,强化对员工的行为规范,正在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新挑战。而一些具有国防军工准入资质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,可为民企引入品质管理强制力提供借鉴。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华力创通,是北斗圈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为数不足10家企业之一。作为具备国防军工准入资质的企业,华力创通非常注重对核心技术、知识产权的保护,形成了一套涵盖硬件和软件的信息管理体系。该公司所有的开发环境均是封闭的,员工交流需要通过内部网络,以保证核心技术不外流以及相关保密信息不泄露。 周其仁认为,中国民营企业在推进品质革命中也应引入强制力,严控品质管理、确保品质的合格达标和提升。 (七)“以好客户为中心” 成为制造业企业迈向好品质的新策略 美国的质量大师克劳士比提出,质量就是符合要求。好的品质不仅来源于企业对自身产品设立的严格标准,也与企业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的能力相关联。 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汉臣,是一家生产液压缸的隐形冠军企业,其液压缸技术及品类不少都是首创,且代表了全球质量的最高水平。汉臣多数产品和技术都是根据客户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研发出来的。以应用在医疗核磁共振设备中的液压缸为例,客户主动要求汉臣做一款不受电磁干扰、能用于核磁共振检查的液压缸。汉臣的工程师根据要求对标准液压缸进行改进,最终开发出专门用于医疗领域、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非磁性钢液压缸。随着代理商、经销商等多级客户在全球的业务扩张,好客户也带动汉臣的产品流向全球。 (八)消费升级 成为推动制造业“品质革命”的新动力 近年来,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,消费升级浪潮正在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,生产更多高品质产品,成为推进“品质革命”新动力。 京东方是推动技术迭代、满足消费升级的典型。从20世纪90年代起,京东方就制定了研发液晶显示屏战略,前瞻性地预测家电消费领域的市场动向。2001年以后,随着液晶电视在国内上市,公司加快对相关领域技术的投入,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显示业务,并在北京建设国内第一条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,彻底掌握液晶显示技术,结束中国大陆“无自主液晶屏时代”。 随着文化消费的兴起,消费者对产品内涵与价值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。荷兰企业皇家代尔夫特蓝瓷有300多年历史,善于借助文化的力量,将传统技艺与当下的流行元素结合,开发出各种衍生产品,让其成为皇室供应商,并吸引了全球消费者。 (九)打造“创新场” 成为城市锻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 创新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,也是城市崛起的引擎。 打造开放的“创新场”正成为城市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。人口只有22万的小城埃因霍温依靠龙头企业飞利浦的成长、裂变,衍生出城市“创新场”。由于许多公司都曾经是飞利浦的一部分或者由飞利浦的老员工创办,他们享受了飞利浦的人才、研发资源的溢出,与飞利浦进行多重合作。以生产灯泡起家的飞利浦不仅日后成长为科技巨头,还衍生出了全球光刻机冠军企业阿斯麦等多家行业知名创新企业。 在埃因霍温,许多创新协作的知识产权、利润分配规则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公认的“行规”,不用法律强制保障也能得到落实,大大提升了创新效率。 完善的创新分工正成为“创新场”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从一个还未成型的想法到技术最终产业化,创新过程被明确地分成了提出想法、共性研究、应用研究等数个阶段,分别由企业、大学、专业技术服务公司负责,形成最终的创新成果,锻造出埃因霍温成熟的创新链条。 (十)全球化 成为品质企业的强大市场支撑 高品质需要高投入,一定程度会拉高企业成本。为了消化高成本、确保企业的利润收入,以及找到能够消费高品质、高附加值产品的好客户,更多品质企业以全球扩张、满足世界范围内好客户的需求,以为高品质产品提供更强大的市场支撑。 在全球寻找好客户和支撑高品质产品的市场,将企业的品质口碑与品牌效应扩展到世界,成为从小企业到大企业的共同选择。位于德国黑森林希尔塔赫的汉斯格雅,尽管生在小地方,但是其80%的销售量是在德国以外的地区,产品足迹遍布伦敦希思罗机场、迪拜哈利法塔等。其产品还会针对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要,做国别性的研发。 德国的清洁设备隐形冠军企业卡赫,发明了欧洲第一台热水压力清洗机以及全球首台便携式高压清洗机。卡赫会定期为全球各地的文物古迹做免费清洗,以作为检测产品质量、提炼产品新需求的重要途径,并以此在全球做营销,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,也巧妙地引来了“好客户”上门购买产品和服务。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工业创新